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聽語知識

進階搜尋

聽覺口語法如何幫助你的小孩?(標題圖檔)

聽覺口語法如何幫助你的小孩?

2023/11/30

聽力有損失的兒童可以說話嗎?可以上學嗎?可以獨立生活嗎?是的,聽障兒是可以聽與說的,他們也可以和同伴們一同上學,在正常的生活學習環境中長大,也可以成為主流社會中獨立而有貢獻的一份子。這也是「 聽覺口語法」的目標。


輕中度聽力損失長期造成的影響(標題圖檔)

輕中度聽力損失長期造成的影響

2023/11/30

台灣的身心障礙手冊需優耳聽力損失達到55分貝以上才能夠申請,但是在國外只要有26分貝以上的聽力損失就會被診斷為有輕度的聽力損失(26~40分貝)、中度的聽力損失(41~55分貝)。這一群孩子往往是因為上幼稚園之後,學校老師發現他們說話不清晰或是反應不佳,建議進行整體發展評估時才被發現。


耳科醫師擔心的聽奧金牌後遺症(標題圖檔)

耳科醫師擔心的聽奧金牌後遺症

2023/11/30

熱鬧的聽障奧運落幕,在多項運動中奪牌的台灣選手,在媒體報導下,成為家喻戶曉為國爭光的英雄。但是身為耳科醫師,卻不得不擔心落幕後的〝聽奧金牌後遺症'。深怕台灣的聽障兒家長,開始要求聽障兒學習跆拳道、空手道等近身接觸的運動。因為許多先天聽障兒如果有先天內耳異常的情事,會因為這類近身接觸運動的震盪,導致殘存聽力受損。許多家長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聽奧主辦單位從來沒有相關警語或限制這類運動。因為聽奧始自於1924年的巴黎,當時醫學界對於聽障的了解、助聽器的發展都與今日不同,而且當時的競賽項目只有田徑、足球、射擊、游泳、網球等。加上在歐美所謂聾人文化的影響下,對於殘存聽力並不重視關心。即使到廿世紀末,電子耳(又名人工耳蝸植入)問世後,可以讓極重度聽障由聾啞人成為聽人,尊崇傳統與公平的聽奧委會仍要求選手出賽時必須拔除助聽器或電子耳等輔具。自然不會對於近身搏擊的項目會危及殘存聽力的事實提出警告與限制。但身為聽障兒的家長,卻必須正視與關心此一事實。


人工智能在助聽科技的應用趨勢(標題圖檔)

人工智能在助聽科技的應用趨勢

2023/11/30

人工智能(AI)一般指電腦應用程式執行多維智能解決方案來解決複雜問題。例如處理大量信息時,透過遵循或推斷規則,對輸入的信息作出最適當的反應。由星球大戰電影中的“R2D2”和“C3P0”機器人迄今,AI大量應用於人類生活中,從導航系統到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已經幾乎無所不在。超越人腦迅速處理大量數據的運算能力應用,能夠協助人類生活更便利,更有效率。


聽奧熱鬧落幕後,關懷聽障才開始(標題圖檔)

聽奧熱鬧落幕後,關懷聽障才開始

2023/11/30

熱鬧的聽障奧運即將落幕,因為台灣是亞洲第一個主辦國,加上代表台灣聽障選手亮眼的成績,使國人都感染到ㄧ股余有榮焉的情緒。畢竟在國際賽事中,看到代表自己國家的旗幟在國旗歌聲中冉冉升起,總是令人興奮與感動。或許是這種莫名的情緒感動,讓馬總統說出了關懷聽障、推廣手語的感言。聽在國內聽語相關專業人士的耳裡,看在聽障同胞的眼裡,應是十分刺耳與刺眼。不信您問一問聽障同胞,他(她)需要的關懷是不是滿街都有人會比手語,或是舉辦手語歌大賽,比出月亮代表我的心。


輕、中度聽障 (標題圖檔)

輕、中度聽障

2023/11/30

新生兒先天性雙側重度感音性聽障之發生率約為 1/1000,如果加上中、輕 度或單側性聽障,則發生率高達 3/1000;而嬰幼兒聽語發展之黃金時段是在 3 歲以前,又以前 6 個月之聽力對聽語之正常發展最重要,故需早期診斷與治療。 原因: 主要為兩大類 1.傳導性聽力障礙發生原因:小耳畸型、外耳道閉鎖、中耳聽小骨異常等。 2.感音性聽力障礙發生原因: 遺傳因素:基因和染色體異常,只有此類會造成遺傳。


別人講悄悄話都聽不見?25分貝以下聽不到就是聽力障礙! (標題圖檔)

別人講悄悄話都聽不見?25分貝以下聽不到就是聽力障礙!

2023/11/30

聽力障礙都是從悄悄話開始出現的 很多人一定有經驗,跟家中年紀越來越大的爸媽講話時,爸媽常常「蛤?你說什麼?」雖然不是每次都需要講很大聲,只是爸媽好像有聽到,又好像沒在聽的樣子,其實可能已經有聽力障礙了。 聽力障礙其實不是單純的「聽不到聲音」而已,因為聽不到聲音只是聽力障礙的其中一種,「沒辦法判別聲音的意義」才是聽力障礙最核心的問題;畢竟聽力是溝通的媒介,而且聽神經是連接到腦部,如果無法判斷聲音的意義,不只是外面的耳朵生病了,也可能代表著腦部的問題。


【自由時報】女大生長期掛耳機聽音樂 竟致休閒噪音性聽損(標題圖檔)

【自由時報】女大生長期掛耳機聽音樂 竟致休閒噪音性聽損

2023/11/13

23歲小文(化名)參加熱音社後,為了激發創作靈感,耳機幾乎不離身,平常也喜歡和朋友一同上夜店、看電影,盡情揮灑青春的色彩。但最近小文發現上課常常聽不清楚老師說的話,同學從背後叫她,也毫無反應,甚至聽最喜歡的歌曲,有些和弦聽不清楚,嚇得趕緊就醫檢查,發現原來自己對於高音頻的辨識能力變差,造成休閒噪音性聽損。


【自由時報】童不說話誤為發展遲緩 聽能復健重拾聽語能力(標題圖檔)

【自由時報】童不說話誤為發展遲緩 聽能復健重拾聽語能力

2023/10/06

小文(化名)從小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不太與人互動,3歲前做了許多治療,依舊無法有理解性或表達性的語言出現,本以為是發展遲緩,最後才發現是因為OTOF基因缺陷,造成遺傳性聽損,所幸家人把握0-6歲的語言黃金治療期,帶小文接受聽覺輔具矯正,以及聽能復健治療,漸漸地,小文重拾如一般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更容易融入社交活動。


【自由時報】4歲罕病童出生就氣切 徒手治療助學會自主進食(標題圖檔)

【自由時報】4歲罕病童出生就氣切 徒手治療助學會自主進食

2023/09/30

4歲的晟晟(化名)因罹患罕病的關係,出生就氣切及裝腸造口,使他毫無經口進食的經驗,造成口腔相當敏感,同時伴隨咀嚼和吞嚥困難,當食物送進嘴裡,不但無法咀嚼,還會誘發嘔吐;因此從他兩歲時開始接受治療,先透過減敏感訓練,再配合振動治療、徒手治療和貼紮治療,建立口腔完整的咀嚼和吞嚥功能,經過兩年的訓練,晟晟終於可以和一般小孩一樣,享受自主進食的樂趣!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