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聽語知識

進階搜尋

【自由時報】4歲罕病童出生就氣切 徒手治療助學會自主進食(標題圖檔)

【自由時報】4歲罕病童出生就氣切 徒手治療助學會自主進食

2023/09/30

4歲的晟晟(化名)因罹患罕病的關係,出生就氣切及裝腸造口,使他毫無經口進食的經驗,造成口腔相當敏感,同時伴隨咀嚼和吞嚥困難,當食物送進嘴裡,不但無法咀嚼,還會誘發嘔吐;因此從他兩歲時開始接受治療,先透過減敏感訓練,再配合振動治療、徒手治療和貼紮治療,建立口腔完整的咀嚼和吞嚥功能,經過兩年的訓練,晟晟終於可以和一般小孩一樣,享受自主進食的樂趣!


【自由時報】助聽器款式百百種 訂閱制協助做出合適選擇(標題圖檔)

【自由時報】助聽器款式百百種 訂閱制協助做出合適選擇

2023/07/23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年來助聽器款式也越來越多元,從較低階的口袋式到具精緻外型的數位助聽器,或有科技添加的藍芽助聽器、物聯網助聽器等,希望能夠符合不同族群的需求。但因聽覺相當主觀,需要個別化調整,即便A款助聽器適合自己,卻不一定適合他人,加上助聽器所費不貲,若是毫無選配經驗的使用者,經常被價位影響而做出錯誤選擇,若買回家後發現不合適又不戴,不但聽力並未被矯正,也花了大筆冤枉錢。


【自由時報】學童寫字多一撇 及早治療破解讀寫障礙(標題圖檔)

【自由時報】學童寫字多一撇 及早治療破解讀寫障礙

2023/07/02

目前就讀小六的小宇(化名),在大班時被發現有構音問題,開始接受語言治療。考量學習效果,語言治療師使用小宇正在學習的注音符號當作視覺線索,卻意外發現他在書寫注音時,會有多一撇或少一劃、字和字之間顯著大小比例差異懸殊,或單一個字內的各部分有顯著的距離感,讓看到的人需要費一點心力才猜得出來。

回到上方